2017年2月12日 星期日

現實社會中的蘇麻──《美麗新世界》讀後感之二


翻過《美麗新世界》約三分之一後,我只為各種諷刺的描寫感到可笑。將科學化產製作業應用在人類的生育上,批量化的複製著一個又一個好操控的人,以從事那些低階且重複性高的工作。美麗新世界彷彿井然有序地進行著,效率且穩定,那樣的政府,那樣的社會,不正是大家所期望的嗎?我甚至懷疑著,究竟有什麼原因能反對這些制度呢?

然而,問題逐一浮現...

為了社會的安定,愚民政策是必須的──猶如秦朝的焚書坑儒。在美麗新世界裡,人們不再閱讀,更不懂得與自己相處。取而代之的,是令人眼花撩亂的娛樂,諸如類似4D電影般能讓人身歷其境的感覺電影、電磁高爾夫等等。當他們遺失了與自己相處的時光,「思想」便消逝無蹤。在整本書的言談間,角色們在各式各樣地場合裡卻引用了那些當局給予他們的制約──顯然,在新世界裡的人已經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。

那些當局給予的制約就像是思想控制般,令每個人都深信不疑。每當遇到不如意或在社會中特別與眾不同的人,人們便不加思索的以這些制約回應、逃避:

每個人都屬於每個人
讓社會上的每個人不再擁有自我,因為我們都只是社會的一部分,而非個體。

一克蘇麻好過一句咒罵
讓他們在面對不快樂的情況下,選擇吞下一顆藥丸,有如吸毒般逃避現實。

即使愛普西隆也有用
天生我材必有用,而我們也只需要作那些社會期盼我們作的事情。

即便是看著電影,電影訴說著的也正是經過當局的審議,要給予教育社會的內容。所有對當局有所危害或風險的議題皆會被高層完美的「河蟹」,或視為故事中的反派思想──正如同好萊塢電影中的反派。

所謂自由,或許只是假象...

直到今天,我們都只是那個跟著當局要求行動的平凡大眾,在「自由」的旗幟之下,即便發現我們的文化其實有著許多的問題,卻悶著頭視而不見,正如美麗新世界的角色們每天吃著一片又一片的蘇麻。

而國家呢?在西方列強的謊言下,各國努力想躋身成為所謂的「已開發」國家,追逐著一個個發展數據。而站在世界至高點的管理階層,卻是用另一種殖民的眼光看待整個世界。在他們眼裡,觸目所及全是自身利益的發展可能──當然,在面對大眾時,說法上還是得經過一點修飾。

於是乎,西方列強脅持著其媒體強大的力量,將中東地區塑造為十惡不赦的反派,背後目的卻是石油所帶來的,白花花的銀子。他們並不害怕所謂的自由會讓人民群起反抗,畢竟這世界可存在各式各樣的休閒娛樂。與其深入仔細地調查這些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,人們更願意花上幾個小時打打電動或看看電影。用美麗新世界的方法說,便是「一克蘇麻好過一句咒罵」!

或許,也不只蘇麻。

在現實世界當中的休閒娛樂,遊樂園、追星、電動與電視節目等等科技所帶來的便利逐漸遮蔽我們的雙眼。在每天標準的24小時內,我們將越來越多的時間分配給休閒,對於知識充滿渴求的人反而成為異類,遭受到其他人的嘲笑和排擠──彷彿是社會要求我們成為社會的一部分,不能太過獨特。

我不禁想起《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》當中,墨瑞曾說過的那句:「我們的文化讓人無法自知自適。你得要十分堅強,才能拒絕這種錯誤的文化。」顯然,書中的主角並不夠堅強,強烈的自卑感作祟,母親的過世以及他人的嘲笑都是將他壓垮的原因。

早在戰國時期,屈原就曾說過:「彼眾昏之日,故未嘗無獨醒之人。」可獨醒之人是孤獨、無力又痛苦的!即便獨醒之人願意以身救世,若只碰上一群扶不起的阿斗,還不如成為竹林七賢,為歷史畫上一筆不一樣的色彩。

然而,最可怕的還在後頭...

一旦人們失去「思考」的過程,對生活的一切不再感興趣,就同時失去創造的能力。由於人們對世界的一切感到理所當然,不再探究其奧妙或原理,要做到所謂的「創新」就更是難上加難!畢竟,任何的「與眾不同」都可能被扣上一頂罪惡的帽子,必須獨自忍受大眾的異樣眼光。在如此的情況下,威權式的統治下必然存在的「審查制度」無疑是雪上加霜,當局隨時有可能將創新者視為挑戰權威的存在。

緊接在後,創造與創新的難產將帶來的是社會的停滯。而本書尚未提到的環境汙染、物種消失等問題也在現今社會逐漸顯現,若再缺乏知識傳播及科技進步,始終停滯於作者成書當時的年代,恐怕只會更加速地球的反撲。

事已至此,

誰還認為「安穩」的社會才是進步的展現呢?其實,混亂才是真正的民主的展現吧!當世界存在各式各樣的人,還在截然不同的環境下成長,意見不同是最理所當然的情況。此時,不就正需要所謂的「雅量」嗎?當年所學「綠豆糕和棋盤之爭」或許用在社會議題的討論上,仍適用,對吧?

0 意見 :

張貼留言